响石潭 给我留言 | 地图 | 日志 | 帮助
中医基础
什么是中医的三因制宜?
来源:响石潭 日期:2010-03-05 09:38:31 标签:中医 中药
     三因制宜,即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,这中医治则学的重要内容。它所要求的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,必须全面权衡和考虑气候因素、地域因素、环境因素、患者个体因素等,分析其对疾病的影响,并对治疗疾病提供依据。

     1. 疾病是整体的协调平衡破坏的结果

     人与自然、人体自身完整性的破坏,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。

     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和疾病具有重要的影响。人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,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及转归影响极大。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,主要是指季节气候、昼夜变化、地域环境以及越来越适合于人们生活的人造环境。人类要生存,就必须要适应和顺应自然环境,为此人们还制造出反自然的外环境。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,人的生命活动、机体功能随时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。但当这些变化超出人体的适应限度,机体难以调节,就会出现病理反应。环境的异常变化,各具特点,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各不相同。

    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破坏是疾病发生的关键。人体是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有机体,具有相应的抗邪防病能力。疾病是人体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形成,人是疾病发生的客体,中医发病学的突出特点,就是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功能,所谓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因此,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功能失调的反应。患病个体的性别、年龄、体质、生活习惯等因素,都会对其整体功能和抗病能力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。

     人体与自然环境同时异常,则更易为病。环境的异常变化,易伤人致病,而人体自身功能失常也会产生病变。倘若人体自身与外部环境同时出现反常改变,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。

     不难看出,自然环境、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常,即作为疾病发生主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协调统一关系遭受损害,是疾病发生的肇端。

     2. 整体辨治是整体观念在治疗学的体现

     所谓整体辨治,就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季节气候、地域环境、患者个体因素等在疾病发生、发展、转归过程中的作用,以及对治疗的影响。疾病是整体失调,治疗必须着眼于整体。疾病虽然发生于个体,但它却是整体失调的个体所见,因此,治疗疾病虽然是针对患者个体的具体行为,但却必须着眼于整体,这就要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去认识、研究发病机体与自然之整体性破坏与失调的实质,进而在实施具体治疗措施时尽可能从整体辨治入手。

     3. 三因制宜与整体辨治的关系

     三因制宜是中医发病学中整体观在治则中的具体应用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。

     三因制宜反映出整体辨治的原则性。整体辨治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。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,而整体辨治却将这两大特点有机地融为一体。整体观念强调人的整体性,同时重视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,即人与自然、社会同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疾病是人体的完整性、人与自然、社会的协调统一性遭到破坏的结果。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最为突出的特点,是指导日常中医临床工作的最根本的原则。辨证的过程不但要了解、分析、掌握疾病的表现与实质所在,同时还须改变患病个体因素、发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;论治虽是针对疾病本质选择并拟定恰当的治疗方法,同样,必须要考虑季节、气候、地域、人体因素等。因此,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就体现出辨证论治的原则性。

     三因制宜体现整体辨治的灵活性。疾病是复杂的,在同一区域内,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基本一致的,人由于患病个体年龄、性别、体质、精神状态、职业、嗜好、生活习惯等因素会有极大的差别,故虽同一地区、同一时间、相同的疾病,其病情轻重、证候类别都会因人而异,其论治过程往往是十分灵活的。如同为外感风寒,阳盛之体,易从热化,故辛温发散必含辛凉清解;阳虚之体,驱邪无力,治必温经散寒。这种灵活性就要体现在不拘天时地域,而重在人的个体差异与基本的具体证候。同样,患病个体的自身因素相对而言是比较固定的,那么随着季节的不同,气候的不同,地域环境的不同,论治过程与具体方法就会有差异。如同为阴虚之体,在燥热的环境中,养阴要兼滋润清热,而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,滋阴要防助湿。同为外感风寒,北方严寒地区可用辛温发汗,而南方温热多雨,须兼芳化湿浊,且不可强行取汗。

     三因制宜,强调辨证论治必须从整体入手,重视和充分考虑整体失调对疾病、对患病客体、对治疗因素的影响,也就是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,做到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又要具有全局观、整体观;既要看病,又要看人,还要看天(自然环境),把疾病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关系中加以认识,以期能从最佳角度分析疾病,治疗疾病。

© 响石潭医生 始于2008隆冬 ChinaDoctor 中国▪四川省古蜀不可斋 进入响石潭前必读 蜀ICP备08110769号